首页 > 书法词典

秦桧【深心帖】 | 书法名篇

秦桧【深心帖】 | 书法名篇

秦桧《深心帖》出自《楞严经》第三卷,在该卷中,佛祖释迦摩尼的十大弟子之一,阿难,在听闻佛祖开示后,做了一个偈颂,实为残帖。该帖前面至少少了正文41个字。

秦桧传世书法并不多,《深心帖》可以代表秦桧书法的最高水平。按照他自己说,书写于绍兴十二年,干支壬戌,狗年。按照阳历计算,已经是公元1143年的年初。

《深心帖》书于宋绍兴十二年(1142)之末。前一年秦桧用冤狱杀害了岳飞,是年向金纳币称臣,高宗竟被金封为“宋帝”。秦桧于书此帖前三月刚进太师魏国公,帖字所体现出的志满意得、飞扬跋扈之气,比蔡京有过之而无不及。此帖笔意在米芾和蔡京之间,大概蔡六米四。帖末自谓“凝寒笔冻,殊不能工也”,那么如果笔墨调利,那种剑拔弩张的态势恐怕表现得还要不可一世。尽管今天已无必要再抱有“虽以一艺之小善莫掩万年之遗臭,姑存之以为奸臣逆贼惩”的观点,然而秦氏的书法确实向后代提供了一个极能说明问题的标本,即其取法和表现不能不受到本性的制约。如果从这一角度来解释深入人心的“书如其人”的古训,也许还科学一些。

秦桧书学米芾、蔡京,此帖明显的表明了他的取法。有些字,如“可”、“道”等字和蔡京之书的体势毫无二致。帖中“道”、“迦”二字的走之底,除了收笔的收放有别外,提按、转折莫不肖似。这说明了他受蔡京影响之深。其他“寒”、“此”等字又和米字仿佛。当然,他之所得并不仅限于字形的相似。蔡京、米芾的书法均属用笔遒劲骏爽、结体变化丰富自然的,秦桧较好的理解并继承了这些。如“舜”、“为”、“觉”等字的右折顿笔,“希”字中撇与长横接笔处的转笔重顿,都证明了他应是对米芾“八面出锋”深有体会。大家请看第三幅,作者下笔果敢、随意,似乎并没有考虑太多。但观察两个“大”字体势一俯一仰的变化,“希”字末笔的纵笔刷出,中间两行与两侧明显的轻重对比,却又不得不承认秦桧作书的法备态足,也应是无愧于“风樯阵马,沉着痛快”之誉的。

秦桧对单字一些细节上的处理也是他的匠心独运之处。如上文举到的两个“大”字体势的俯仰变化即是一例。再如“五”字上面两短横均成覆势,下一长横成仰势,笔势的变化使得此字平淡中见神采。“场”字右下部分几个斜向笔画,作者将其处理成辐射状向左下散开,有规则的角度开合变化也避免了笔势平行或杂乱,颇具美感。还有两个“此”字,不仅收笔处有一纵一敛的变化,重心的位置也不相同。

在书法作品中,单个字的体势是为整幅作品服务的,所以应该把单字放在整幅的章法中去观察。将两个“此”字所在的两行及其各自相临的一行作了观察,发现看似平正的图一两行和稍显杂乱的图二两行实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如果把每个字重心的大体位置标出,我们会发现所有四行字的重心都不在一条直线上。把这些字的重心连起来,就形成了这种左右摇曳的曲线式行气线。这种形式的章法处理方式给人以活泼多变、灵动激越的感觉。但这种重心的左右摇摆也不是任意为之的。如图一,“众”字的重心稍偏左,“将”字的重心又稍偏右,则“此”字就偏左加以纠正。图二中“此”字所在一行也是首字重心稍偏左,到“于”字处亦偏左,于是“此”字重心右移加以纠正。这种章法处理方法难度是很大的,稍有不慎即会弄得满纸杂乱。但在秦桧手下,却能处理得如此自然。另外,作者还运用了诸多方法对章法加以调节。如图三中,“寒”字之大、之重与“工”字之小、之轻,“笔”字之长与“也”字之扁,均可见作对章法处理的成竹在胸。

,,

秦桧【深心帖】 | 书法名篇
  • 孙岳颁【行_草书诗轴】 | 书法名篇
  • 孙岳颁【行_草书诗轴】 | 书法名篇 >> 孙岳颁【行_草书诗轴】 | 书法名篇...

    秦桧【深心帖】 | 书法名篇
  • 王蒙【梦梅花诗卷】 | 书法名篇
  • 王蒙【梦梅花诗卷】 | 书法名篇 >> 王蒙【梦梅花诗卷】 | 书法名篇...

    秦桧【深心帖】 | 书法名篇
  • 王羲之_行草【丧乱帖】 | 书法名篇
  • 王羲之_行草【丧乱帖】 | 书法名篇 >> 王羲之_行草【丧乱帖】 | 书法名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