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陈鉴本 褚遂良摹《兰亭序》卷,纸本,行书,纵25.5cm,横79.3cm,北京故宫博物院藏.
陈鉴藏本,油素纸勾摹,有清内府乾隆玺印而不入石渠著录,或因赏出成亲王。其笔画特点、章法结构完全同于陆继善本。特别明显的是,第一行“会”字缺最后两横。可知其为陆继善摹本之一。后有米芾小行楷书长跋真迹。与其《书史》所记,仅略异数字。可知此跋原是题苏太简家藏的第二本者。裱在元人陆继善摹本之后,当然是拼配上去的。米跋之后,还有宋纸上题“政和六年夏汝南装”一行。接纸为明李时勉、高榖、苗衷、吴余庆、王英、胡濙、徐有贞、陈鉴跋;又清人曹师稷等跋。陈鉴跋,借米跋内容并引米氏《书史》,定此本为“苏氏第二本”。刻本见成亲王《诒晋斋帖》卷一。
文嘉在跋冯承素本时曾谈到陈鉴本:“唐摹兰亭,余见凡三本,其一在宜兴吴氏,后有宋初诸名公题语。李范庵每过荆溪,必求一观。今其子孙亦不轻出示人。其一藏吴中陈缉熙氏,当时已刻石。传世陈好勾摹,遂搨数本乱真,而又分散诸跋,为可惜耳。其三即此神龙本也……”
上世纪60年代初,北京出版社出版的《兰亭墨迹汇编》曾经影印。其说明中受文嘉的评判影响,定此为陈鉴本人的摹本,其他专家又受安岐《墨缘汇观》影响,索性称此本为伪帖,所以在今天故宫的文物登记上,是以米芾的题跋定名的,曰“米芾题兰亭序卷”。这样,此帖的问世时间,就晚了一百五十年。按帖上绍兴印确实是伪印,作伪者为做呼应,在米跋真迹上,亦钤上了这方伪印。
在今天,很多鉴定家相信文嘉之论,一是不知此本的来历。第二则是今天的鉴赏家确实有鉴定的敏感和知识,鉴,看出此本纸墨气息较新,帖上陈鉴以前的古印皆伪;考,熟知书画著录、文献资料,从文嘉跋、王世贞议论到《墨缘汇观》安仪周评语。第三,则是陆继善摹本人们了解的较少。虽然“二次美展”图录曾经影印,但只有两页,况且年代已颇久远。虽然《三希堂法帖》曾经上石。但一般书画鉴定家比较轻视刻本,虽论及而终未能捅破这层窗纸。只有启功先生,法眼燃犀,不为改头换面所迷惑,指出它也是陆继善的摹本。并说:“安得起覃溪老人于九原,一订其《苏米斋兰亭考》一洗陈缉熙之不虞之誉也。”(《启功论书绝句》七七)
此本因为有米芾题苏太简第二本跋文真迹,前论褚摹兰亭指出大多数人读之不求甚解,便定苏氏第二本为褚摹本了。只有岳珂明白米芾跋文所指,即苏氏定褚跋,米芾纠正之(见《宝真斋法书赞》卷七冯承素摹兰亭序帖“……考之宝晋《书史》载苏耆家有兰亭三本,内次本……世之模本未尝有也。耆题以为褚遂良,芾辨其非,定为承素辈,且制赞以表之”)。后人则还是要将这苏氏第二本称为褚摹。陈鉴本晚于米跋,但裱在一起,仍被一些人视为褚本。陈鉴本今鉴明为陆继善摹自其兄“得唐人摹兰亭序三卷”之一的“东昌高公物”,而据周密的记载,当时的藏者跋,定为“此乃冯承素等所临”。同苏氏本无关,同褚摹本更是无关。这里言及,是提醒还要称此本为褚摹的人,不要现身说法做米芾批评的“寻购褚摹”的“后生”了。
陆继善本(有陆跋者),非常受人珍视。而此本同样也是陆继善摹本,只是因为被人加了米跋而改头换面,被古今的鉴定家误定为陈鉴所为而不受重视。今天,应还它的本来面目了。(本人有《元陆继善摹兰亭序考》见《文物》2006年第五期,可以参考。)
陈鉴(1415年-?),字缉熙,号方庵、芳庵、心远楼,长洲(今江苏省苏州市)人。明代收藏家。正统十三年(1448年)一甲第二名进士(榜眼)。天顺元年(1457年)与高闰出使朝鲜,与朝鲜大臣有唱和,集成《丁丑皇华集》。官至国子监祭酒。著有《介庵集》,今不传。
【资料参考】王连起《关于<兰亭序>的若干问题》
米芾《褚遂良摹兰亭序跋赞》
兰亭序,行书,褚遂良